<><> 根据经建会的委託报告指出:过去25年来,台湾社会已消失了近82万户的中产阶级,这其中约莫有54万户甚至于是沦入下层阶级,其比例远远多于跻身上层阶级的28万户,多少显现出来国内已逐渐出现「M型化」的发展趋势,而有它进一步深层论述的必要。
<>
<>表:台湾地区中产阶级数量占总户数的变化情形
<> 单位:%
<>年代别
<>上层阶级
<>中产阶级
<>下层阶级
<>1980
<>32.0
<>41.6
<>26.4
<>1985
<>32.7
<>39.5
<>27.8
<>1990
<>33.6
<>37.2
<>29.2
<>1995
<>34.6
<>34.9
<>30.5
<>2000
<>34.6
<>33.0
<>32.4
<>2006
<>35.8
<>30.4
<>33.8
<>资料来源:经济会,转引自联合报,2008.08.18。
<>
<><> 事实上,相关的经验资料指陈出来台湾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是连续六年都超过6倍的差距水準<>,也就是说,<>所得分配变动的分布情形已经出现了朝向「M型化」的发展趋势<>,再加上大环境的变化牵制及其对于个人<>实质所得所造成的停滞现象,这多少点明出来:该种从「中产阶级」移动到「中间阶级」所呈现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等「阶层化」实质性的冲击影响,而此一全面性的构造影响,这才是用以检视82万户中产阶级消失不见的切入观点。
<>
<><>「阶层化」一词意指的是社会将拥有不等量稀少资源、不平等生活机会以及不对等社会影响力的人口族群,细分为不同的阶层,至于,每一层层里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主要是依循着政治层面的「权力」、经济层面的「财富」、社会层面的「声望」以及文化层面的「生活样式」,藉以舖陈出每一层级不同的阶级样态。准此,「阶层化」的真义实乃指涉着某种的「不平等」,只是这种的「不平等」是否因为人为设计的制度性排除,藉此不断深化原有的不平等,还是可以因为国家介入的重分配机制设计,从而舒缓阶级之间原有的不平等;连带地,要如何正视「阶层化」之动态、连续性的变化历程,并且避免让阶级之间的「物质差异」恶化而成为社会观感不佳的「心理差距」,这也是思索中产阶级不断弱化的考察切入所在。
<>
<>基本上,关乎于「阶层化」现象的分析解读包括有从所得不平等当中以探究人性诱因的「功能整合」以及从资源不对称拥有以直指结构不平等的「冲突观点」,只是对于这些既存现象的论述诠释还是有它进一步检视当前以及未来「阶层化」之各种量变与质变的严肃看待,这是因为:经济层面而来的「阶层化」点明了个人的资产积累早已超乎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而直指出世代继受以及累积剥夺所造成人为的滚动性影响;至于,政治层面而来的「阶层化」则是意指着人民力量的聚集与动员,更可能因为贫富的差异与差距而随时会危及到执政的正当性与合法化;再则,因应社会层面而来的「阶层化」则是会因为不断被放大的贫富「差距」及其一个国家里两个世界的悬殊待遇,以致于让集体性的焦虑、恐慌有蔓延、扩散之虞!
<>
<> 终极而来,「财富资产」将会被「生活样式」之文化层面的「阶层化」所取代,就此而言,如何严防此一近贫、趋贫的「中间阶级」,进一步地跟旧贫、赤贫的「下层阶级」结合在一起,就此而言,体制内的大幅度改造以及体制外的革命手段,正在考验着执政当局以及所有住民的智慧、抉择!
<>
<> 诚然,近<>82万户中产阶级的消失退位是否意指着台湾社会更大张力的「普罗大众化」以及「绝对剥夺化」,面对着该种变迁趋势的发展警讯,不仅值得玩味,更是有它严肃看待的必要!
<><>
<><>〈本文谨代表作者个人意见〉